本学科是我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国家重点学科。长期以来,本学科将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同学校创建一流高水平研究性大学的定位紧密结合,注重与化学、材料学科的交叉,注重理论与实验工作的紧密结合。科学研究瞄准学科的前沿,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在2001年“九五”期间的全国重点学科评估中,我校的凝聚态物理获得满分,并与另外两所兄弟院校并列全国第一。 “十五”期间,本学科是“211工程”、“985工程”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点支持建设的学科之一。5年间,共得到上述“三大工程”支持的建设经费达4500万元。凝聚态物理学科进一步加强了学科凝练和创新文化建设,在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基础条件建设等方面又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已经建立了以“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为依托的、有一定国际影响、国内著名的凝聚态物理科研基地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本学科在量子效应及其操控、纳米结构与材料的制备与表征等若干交叉科学前沿研究方向的若干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电子强关联体系、先进功能材料物理、凝聚态物理理论与计算物理等研究方向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学科点的整体科研水平保持在全国高校前列。 本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66人,其中教授32人(博士生导师24人),副教授23人,讲师11人。突出专家包括院士2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3人。骨干教师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越来越大,12人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或担任国际学术期刊编委。 本学科有 “纳米结构与物理创新研究团队” 和“先进材料创新研究团队”两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微尺度物理化学海外团队”。 ”十五“期间,本学科承担各种国家纵向科研项目108项。其中:国家基金委重大、重点项目4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项、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项,基金委面上项目58项,国家计委、科技部专项(含973项目和863项目)9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3项,总经费6300万元。 近五年来,本学科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SCI收录514篇,包括Science 1篇,Phys. Rev. Lett. 4篇,其他影响因子大于2的学术论文232篇。入选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和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各1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和中国分析测试协会(CAIA)奖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独立或应邀参加编写专著9部,在国际会议上做邀请报告20余次。申请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1项。 本学科建有学士、硕士和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拥有从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机制。“十五”期间培养博士135名,硕士86名,本科生282名。目前在读博士生158名,硕士生147名(其中大部分为硕博连读),本科生304名。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多次获得教育部与中科院奖励,其中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项(孙阳博士)、提名2项(杨昭荣博士、郑仁奎博士),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1项、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4项。 本学科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邀请国外学者访问交流60人次,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聘请客座教授5人,邀请国内学者访问交流100余人次,组织较大规模的全国性会议2次。 “十五”期间我们共投入6200余万元对科研基础条件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增添了一大批科研、教学急需的仪器设备。通过学科共建、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以本学科为重点的“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于2003年得到科技部的批准筹建。经过“十五”期间的建设,本学科的科研基础条件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并具备了目前国内高校中比较完备的综合极端条件实验平台,不仅加强了学科点的优势与特色,而且为开展凝聚态物理前沿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